五龙口古代水利设施位于河南省济源市东北16公里的沁河出山口,初建于秦朝,其后历代王朝都有重新开凿、完善和疏浚。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采用“暗渠”达到“隔山取水”的水利工程,也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利用“水流弯道”原理取水的水利工程,具有较高的历史、科学研究价值。现存有广利渠、永利渠、广济渠等七条渠首遗迹和大量的碑碣题刻、古代建筑等,是研究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宝贵资料。2013年,该设施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本文目录导读:
济源市五龙口古代水利设施景点介绍
五龙口古代水利设施位于河南省济源市东北16公里的沁河谷口,是一处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风景名胜,这里不仅见证了古代人民利用自然、改造自然的智慧,还留下了丰富的水利工程遗迹和自然景观。
历史沿革
五龙口古代水利设施的建设始于秦朝,秦始皇统一中国后,为发展农业,开始在此凿渠灌田,以枋木为门,以备蓄泄,故名枋口堰或秦渠,历经三国、隋、唐、元、明、清等朝代的不断修缮和扩建,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水利体系,明朝时,修成了五条道灌渠,形成了五龙分水之势,故名五龙口。
秦朝:始开枋口堰,作为最初的水利设施。
三国时期:河内典农司马孚奉诏重修枋口堰,将木门改建为石门。
隋朝:卢贲修葺枋口堰,并修建利民渠与温润渠,开创了引沁分渠的先例。
唐朝:枋口堰改称广济渠,灌溉面积大幅扩展。
明朝:形成五条主要灌渠,包括广济渠、永利渠、广惠渠等,工程体系最终完成。
清朝:对部分渠道进行了重修,灌溉范围进一步扩大。
水利技术特色
五龙口古代水利设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采用“暗渠”达到“隔山取水”的水利工程,也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利用“水流弯道”原理取水的水利工程实例,这种创新不仅提高了灌溉效率,还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,充分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技术水平。
景点特色
五龙口古代水利设施现存广利渠、永利渠、广济渠、大利渠、小利渠、甘霖渠、广惠渠七条渠首遗迹,以及大量的碑碣题刻和古代建筑,这些遗迹不仅展示了古代水利工程的雄伟壮观,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。
渠首遗迹:永利渠首、广济渠首、甘霖渠首等遗迹保存完好,展现了古代水利工程的精湛技艺。
碑碣题刻:保存有唐《白居易游济源枋口偶题石上》、北宋《文彦博再游枋口》、明代开凿渠首的记事和诗碣等,为游客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。
古代建筑:三公祠、袁公祠等石窟及部分引水洞保存完整,其中三公祠为清代补建,以纪念明代兴修水利的官员。
自然景观
五龙口地区位于太行山脚下,沁河水之滨,风景秀丽,山水相依,春季桃花夹岸,游者如入画图之中;夏季河水奔流,断山如削,形成一幅壮丽的自然画卷。
旅游信息
地址:河南省济源市东北16公里的沁水口
开放时间:08:30-17:00
联系电话:0391-6751588(请核实号码真实性)
交通:可通过208国道和二广高速交汇处的交通节点到达
五龙口古代水利设施是一处集历史文化、自然景观和水利工程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点,是游客了解中国古代水利文化和欣赏太行山水美景的绝佳去处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